1960年,我在济南一中读高三时,同班同学张铁龙痴迷电影。他订阅了《电影文学》期刊,每月一期发表新的电影文学剧本,也有导演谈拍摄现场的花絮。张同学崇拜桑弧、成荫、凌子风、崔嵬、舒适、谢铁骊、谢晋等我国电影史上的前辈名导,立志要报考电影学院导演系。我在他的带动下,也爱上看电影,我们常利用周日(当时周六学校正常上课),每周必看新上映的电影,因此,我对20世纪60年代的济南电影院颇为熟悉。
从城东的青龙桥,至经二路纬十二路沿途,有7家电影院。自东向西是青龙桥剧场(后称解放电影院)、新华电影院、中国电影院、中苏友好电影院(后曾更名反修电影院、胜利电影院)、职工电影院、军人电影院,西市场内有和平电影院。新华电影院在旧军门巷;中国电影院在人民商场南侧,即现在的振华商厦附近;中苏友好电影院在经二路纬一路南侧的新市场内;职工电影院和军人电影院在经二路纬三路一带。
上述之外,城里南关国货商场内有金城电影院,大观园商场内有大观电影院(后曾更名东方红电影院),经七纬十二路有红星电影院,天桥附近有光明电影院。铁路文化宫、八一礼堂以及文化西路的山东剧院有时也放映电影,对观众售票。济南最早期的小广寒电影院不对外开放,改为他用。
我们那时是高中生,虽然向往到设施好、环境优越的山东剧院看一场心仪的电影,但为了省钱,来回步行,大多选就近的电影院,光顾最多的是新华电影院、中国电影院。为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一批献礼片陆续上映,根据杨沫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青春之歌》轰动一时,我们这些意气风发的高中生满怀激情记住了卢嘉川启发引导林道静走上革命道路,鄙视憎恨余永泽的懦弱和自私。电影《英雄儿女》里王成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电影《林则徐》中刚直不阿的民族英雄形象都给我留下刻骨铭心的印象。每次看完电影,铁龙同学对我大讲特讲演员的精彩表演、导演的特技设计。他爱写影评,寄给报社编辑部,若被刊用,便欣喜若狂,倍受鼓舞。
山东剧院的建筑宏伟气魄,坐落在离上新街不远的山东省博物馆附近,屋顶为仿古式传统的歇山顶,上覆青铜瓦,檐下斗拱额枋绘有彩绘纹样。正门入口处有四个大红漆立柱,醒目壮观。门窗装修皆为仿古式,朴素、清雅而端庄气派。我在这宽敞舒适的剧场内观看了由“上影剧团”(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的简称)演出的话剧《雷雨》。由舒适扮演周朴园,孙道临扮演大少爷周萍,夏天扮鲁贵,秦怡扮鲁妈(侍萍),最引人注目的四凤由著名演员王丹凤扮演。
剧中人物周朴园是阴险、狡诈、虚伪的资本家。大少爷周萍出于对父亲的敬畏,内心压抑苦闷,二少爷周冲虽然叛逆,对四凤执着,却抗争无力。剧中的三位女性,繁漪个性被压抑,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侍萍善良、正直,却又备受欺辱和压迫;尤为突出的角色是四凤,身处社会底层,用爱给自己编织了一个美幻的梦想,却在残酷的现实下被摔得粉碎……当大幕落下,我奔跑到舞台前仰望演员谢幕,亲眼看见了孙道临、秦怡,更近距离地一睹王丹凤的靓丽风采。
高考后,我和铁龙都考上了师范院校。铁龙毕业后,分配到淄博第十中学教语文,并在当地娶妻落户。我分配回济南二中教俄语。寒暑假他回济南探望老母亲,我们仍然会相约一起看几场电影。我很佩服他的毅力,骑上大金鹿的自行车,清晨从淄川区昆仑镇出发,历经数小时长途跋涉才到达济南。每次见面,他会讲些在偏僻地区和当地村民一起看广场电影的新鲜事,让我听得津津有味。
我在济南二中任教时,学校每个月都要在新华电影院包一场电影。当时甲座票2角,乙座票1角5分,学生场一律5分钱,教师随学生入场,也按包场票价。虽然能及时看电影,可我仍按捺不住迷电影的心情,有时放学后,绕道经过新华电影院门口看预告,或者花2分钱买张新片海报,先睹为快。逢年过节,我会如饥似渴地一连看两场不同的新影片,甚至独自去看夜场电影。
改革开放以来,不单对《早春二月》等影片予以正名,还引进了《卖花姑娘》《静静的顿河》《追捕》《望乡》《排球女将》《血疑》《大篷车》《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等外国影片和电视剧。电视机进入普通百姓家庭,电视屏幕极大地丰富了人的精神需求。时过境迁,昔日老电影院已荡然无存,它们曾经的辉煌只能留在老一代济南人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