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全国两会
尽/职/尽/责/担/使/命
马骏: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
金融“点金术” 奏响乡村振兴“田园曲”
王均坦: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河南省分行行长
林建华: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湖北省分行行长
严宝玉: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四川省分行行长
金融“点金术” 奏响乡村振兴“田园曲”
全国人大代表马骏:
“三农”向好,全局主动。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各行各业都在积极推进相关工作,金融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布局,多管齐下,成效显著。”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马骏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一方面,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质效不断提升,凭借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发力,涉农贷款余额稳步上扬,为乡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资金活水;机制建设上,勇于探索创新,量身打造适配“三农”的信贷产品,破解融资难题。另一方面,服务能力持续进阶,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日益健全,基础服务不断优化,信用体系扎实落地。
谋定而后动。接下来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还有哪些重点?科技又将如何赋能,为乡村产业的腾飞插上金融翅膀?马骏强调,将依托安徽省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推动信息化建设和数据集成,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难题。
《金融时报》记者:请介绍辖区近年来金融支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成效。
马骏: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认真落实总行出台的各项乡村振兴政策部署,引导金融资源加快向“三农”领域倾斜,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的意愿、能力和可持续性明显提升。一是金融支持乡村振兴金融质效不断提升。充分发挥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等货币政策工具的激励作用,引导金融机构积极支持乡村振兴。以安徽省为例,截至2024年末,全省涉农贷款余额2.49万亿元,同比增长11.77%。全省支农支小再贷款余额993.79亿元,同比增长1.10%。
二是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机制建设不断完善。探索差异化融资服务模式,增加信用贷款供给,推广农业设施、活体畜禽等抵质押贷款,提升“三农”领域信贷产品适配性。
三是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水平不断增强。近年来,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健全,金融机构内设部门更加科学有效,成立专营机构,服务重心不断下沉,服务半径不断增大。农村基础金融服务不断优化,金融覆盖面和可得性显著提升。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走深做实,农村居民金融素养不断提升。
《金融时报》记者: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未来金融在支持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方面有哪些着力点?
马骏: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中国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将持续聚焦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大金融资源投入。一是强化货币政策工具支持,充分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振兴领域资金投放。支持金融机构发行“三农”专项金融债券。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乡村振兴债券。
二是创新特色化融资模式,引导金融机构探索差异化融资模式,提高农业供应链金融水平和乡村建设项目融资服务水平。今年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创新“乡村产业振兴共同发展计划”金融服务模式,建立浮动利率定价机制,构建银企长期共赢合作模式,推动地方优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壮大。
三是强化科技赋能,依托安徽省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推动信息化建设和数据集成,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难题。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开展常态化银企对接,推动提升融资对接效率。
金融 “活水” 润豫企
助力民营经济“乘风破浪”
全国人大代表王均坦:
河南是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肩负着“挑大梁”的重要使命。作为中国人民银行在河南的分支机构,中国人民银行河南省分行如何结合河南实际,围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本质要求,推动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下一步还有哪些举措?两会期间,《金融时报》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河南省分行(以下简称“人民银行河南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王均坦。
“点线面” 精耕细作:金融赋能织就民企锦绣宏图
全国人大代表林建华:
四川金融织就“双色华章”:绿色赋能、普惠添彩
全国人大代表严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