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家庭摄像头隐私泄露问题频出?
在刘航看来,市面上部分家用摄像头在安全设计上存在缺陷,如数据传输加密强度较弱等。一些廉价的杂牌摄像头,由于缺乏安全技术支持,很容易被黑客攻击。厂商要完全修复这些漏洞难度较大,且新的漏洞还可能随着技术发展和应用场景变化不断出现。此外,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家用摄像头与各种设备连接,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安全风险。
“很多用户安全意识不足,设置简单密码或长时间不更换密码,甚至使用默认密码,这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同时,用户对摄像头权限管理不重视,随意分享设备访问权限,或者在连接公共网络时使用摄像头,增加了隐私泄露风险。”刘航说。
江苏省常州市公安局金坛分局刑事警察大队民警于洋向记者介绍,家庭摄像头有不少容易忽视的安全隐患。究其原因,一是使用默认密码或弱口令。使用时未修改设备初始密码,或使用常见简单密码,不法分子可通过暴力破解工具控制摄像头。
二是缺乏定期更新和维护。通常厂商会在发现摄像头存在安全隐患后推送更新提升安全性,但多数使用者在摄像头安装后不会关注固件和软件版本的更新,容易让黑客通过漏洞控制摄像头。这会使黑客获取用户家庭的实时画面、录音等敏感信息,在黑市上出售或传播。不法分子也可能通过监控画面提供的信息,掌握家庭成员的作息习惯、贵重物品存放位置等,进而实施盗窃或诈骗活动,导致财产损失。
“虽然有一些法律法规涉及个人信息保护,但针对家用摄像头隐私泄露的具体法律条文还不够细化。在责任认定、赔偿标准等方面存在模糊地带,难以对违法者形成有效威慑,也不利于受害者维权。”刘航说,家用摄像头分布广泛,隐私泄露问题涉及多个领域和部门,存在职责交叉的情况,容易出现监管空白或协调困难的情况。此外,对于隐私泄露的违法行为,调查取证难度大,因为很多不法分子利用技术手段隐藏身份和踪迹,增加了监管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