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想说的是:这个事情关键在于家长。
关键在于家长怎么想:把手机交给孩子,让孩子自由支配手机,孩子会不会变本加厉地玩,他真的可以控制住手机和游戏吗?
的确,多数孩子本身不太具备自控的力量!
孩子管住自己的手机,一个巨大的意义在于:这是孩子自律的开始,更妙的是,这个自律能力和自控力量可以迁移,这可以成为他自律人生的第一步。
所以,父母首先应该相信孩子能够自我控制,其次是和孩子一起想办法完成这个目标。
关键在于家长怎么做: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做到了,保准孩子能够自我处理好手机的事情。
第一:建立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
一般的家庭,因为孩子玩手机过度,父母轻则训斥、拔网线,重则摔手机,打骂冷战,亲子之间鸡飞狗跳、水火不容、势不两立。有的家长干脆破罐子破摔:反正我也管不了你,你就玩吧,眼睛玩瞎了是你自己的事。打心眼里鄙视孩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亲子关系凉了,孩子正好给自己造了一个“美丽新世界”,在手机里,他可以有自己的一片小天地。虽然这里不够完美,但在这个小世界里,也可以自娱自乐地过下去。
那么,如何修复处于僵局的亲子关系?
先安顿好自己的心,不要心里老嘀咕
既然想通手机应该交给孩子保管,就不要一门心思还担心孩子怎么样了,比如,玩手机玩了多长时间了?作业做完了没有?怎么还是玩这么久?如果还像以前那样焦虑不堪、百爪挠心,就说明自己的心理建设还不行。
一段时间内不要聊手机的事,更不要拔网线
父母以前都习惯给孩子讲各种道理,结果孩子也听不进去。那么这次,既然已经相信孩子可以控制住手机,一段时间内,父母要管住自己的嘴,不要再跟孩子提游戏的事,再讲大道理了;同时管住自己的手,千万再不要一着急再偷偷拔网线,引起孩子新的反感,重蹈覆辙。
更加关心和疼爱孩子
关爱、关心孩子,从日常做起,关注他的衣食冷暖,关注他的情绪,关心他热爱和喜欢的东西,找到他感兴趣的话题。
所有这一切都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避免唠叨!
唠叨是伤害亲子关系最致命的毒素!
与孩子进行真实、深切、有趣的交流
比如:手机在孩子手上,你会担心孩子的眼睛,你就可以带着爱温和的跟孩子说:“孩子,眼睛很重要,想长长久久玩游戏首先要有好眼睛,记得玩半个小时要放松一下眼睛哈。”这就是真实的关心和交流。
家长的关心,渗透在和孩子接触的点滴日常里,像雨露一样滋养着他的情感,使亲子之情一天天温厚起来。
第二:营造不玩手机的环境
现在的家庭,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一般都是在早上和晚上。尤其以晚上时间为多。
早上,爸爸妈妈可以分分工。爸爸外出锻炼身体,跑跑步,顺便买一部分早餐。妈妈在家准备另一部分早餐。吃饭的时候坚决不提学习,可以聊一些工作中有趣的事情,把整个气氛搞得轻松一点。
晚上,晚饭后,可以专门设置一个家庭学习时间。孩子去学习,爸妈也去学习:妈妈做做瑜伽、爸爸看看书等等,不要玩手机就是。一方面是配合孩子,给他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一方面是给孩子树立榜样,相信言传身教的力量。
第三:坚持:教育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失败了再来!
因为惯性的力量,几十年的习惯和性格,让家长一下子改变过来,变得很自律,同时看到孩子玩手机不焦虑,太难了,难度就相当于让孩子一下子不玩手机。
所以,虽然家长开始想通了,当发现孩子不能快速脱离游戏控制时,就又担心、失望了,沮丧和不满像黑云一样聚集,仍然回到失控和发火的原点,亲子大吵一架而结束。
此时就要认清,教育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越好越长远的教育见效越慢,没收孩子手机倒是收效快,但最终事与愿违。
所以我们需要鼓起勇气,从头再来。
坚信光明就在前面,多看书学习、向内反思。
我们自己的内心真正成长了,壮大了,
应对孩子才更有力量和信心,
不断焕发教育的勇气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