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3日是第20个世界肾脏病日,今年的主题是:“您的肾脏还好吗?早检查,保健康!”目前,我国有高达1.2亿慢性肾脏病患者,患病率高达10.8%。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等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慢性肾脏病的发病率也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患者知晓率却非常低。由于慢性肾脏病早期症状不明显,一旦发现往往已进入终末期肾病,到了阶段,只能通过透析或肾脏移植来维持生命,对患者生活质量带来严重损害。
年近五旬的吴先生是一名已经进行了4年血透的尿毒症患者,从体检发现血肌酐增高到最后进入尿毒症,只有七八年的时间。后经检查,病因是由高血压引起的肾脏损害。然而,当初血压异常并没有引起吴先生的重视,导致后期病情进展迅速。
“开始是一点感觉都没有的,一直到五六年后开始有感觉,反酸呕吐。一开始以为是胃不好,但后来去看时,医生告诉我肾里有酸中毒指标。”吴先生回忆当年的发病过程。
好在吴先生这几年与医护配合得非常好,透析效果很不错。目前血红蛋白水平达到了正常水平,血压也控制得不错。更重要的是他对疾病有了更高的认识。
在中国,大约每10个人中就有1个慢性肾脏病患者,而超过三分之一的慢性肾脏病患者伴有心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病与心血管疾病互为影响,相互促进,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更严重的全身问题。
“慢性肾病的病因中有很多与心血管有关,例如高血压和各种心律失常,这在慢性肾病中非常常见。透析患者中,60%以上由于心脑血管疾病导致死亡。”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肾内科主任汪年松表示,在慢性肾病检查管理中,非常重要的是筛查心脑血管疾病,“现在提出使用具有心肾共同保护作用的药物保护心脏和肾脏。心脏好肾脏才好,希望大家都能有良好的心脏和肾脏功能,延长‘心肾保质期’。”
医生提醒,慢性肾脏病的高危人群,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肾脏病家族史患者、年龄大于65岁及长期服用可能造成肾损害药物的人群,应开展一级预防,每半年开展一次慢性肾脏病防治知识宣教,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和血清肌酐检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状态也会加重心肾负担,增加心肾并发症风险。糖尿病患者应定期进行心肾风险筛查,治疗过程中持续关注心肾保护,早发现早干预。同时,要做好日常饮食起居管理。
汪年松表示,清淡饮食很重要:“特别是盐的摄入量要低。氯化钠的摄入量要比较低,尤其是在中国有一些低钠盐,实际上是含有锌和钾离子的,肾脏不好的病人不要使用低钠盐,否则会造成高钾血症。另外,一些含糖高、含油脂高的煎炸食物,添加剂很多的食物,会给肾脏加重负担,尽量不要吃。蛋白质量也不要太高,因为蛋白质最后都要经过肾脏代谢。运动也很重要,要保持适当的运动。根据年龄和肾功能水平,可以采用散步、走路、打太极拳、八段锦等锻炼方式,老年人用这种锻炼方式比较好。青少年可以进行适当的体力活动,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