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冬去春来,寒气始退,这时候身边总有人告诉你要“春捂”。“春捂”到底该捂哪儿?今天一篇说透!(附穿搭攻略!)
为什么要春捂?
从中医养生角度讲,正所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捂”是顺应春天阳气生发的需要,可以更好地保护身体的阳气。
适应气候变化:春季气温变化较大,早晚温差明显,有时候还会出现“倒春寒”的现象。人体需要时间来适应这种变化,避免因突然的寒冷刺激导致感冒或其他疾病。
增强抵抗力:适当保暖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恒温状态,从而减轻免疫系统的负担,使得身体能够更好地应对潜在的病原体攻击,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促进血液循环:保持身体温暖有助于促进全身血液循环,特别是对于肢体末端而言,良好的血液循环不仅能让人感到舒适,还有助于新陈代谢及废物排出。“春捂”并非一味多穿 这些防寒关键要注意
【腰腹】全身阳气总开关,肚脐(神阙穴)受凉易导致腹泻、痛经。
【“春捂”小窍门】避免穿低腰裤、露脐装,可搭配轻薄背心或高腰内搭,早晚加穿外套。高腰秋裤+oversize卫衣,显瘦10斤还暖肚!
【脚踝与小腿】寒从脚下起,脚踝处脂肪层薄,三阴交等穴位易受风寒,可能引发关节疼痛。
【“春捂”小窍门】建议穿能盖住脚踝的袜子或长裤,避免过早换单鞋,睡前可用温水泡脚。
【颈背部】抵御外邪的门户,颈项部有风池穴和风府穴,是容易中风邪的地方,保护好颈项部,可以避免风邪侵袭。
【“春捂”小窍门】户外活动时佩戴围巾,避免穿大领口衣物,久坐空调房可备一条披肩。
“春捂”≠“瞎捂”!这些常见误区要注意
【误区一】穿得越多越好
过度保暖易出汗,反而增加受凉风险。“捂”的程度应以自身感觉温暖又不出汗为宜。应根据气温变化及自身情况,保持人体温度在37℃左右即可。
【误区二】只关注早晚,忽视温差
中午气温升高时,可适当脱外套,但需随身携带防风衣物以备傍晚降温。建议采用“洋葱式穿衣法”,方便随时增减,不过秋裤先别着急脱。
【误区三】盲目喝姜汤驱寒
体质偏热或易上火者不宜频繁饮用,可改为红枣枸杞茶或桂圆茶,温和补气血。
实用春捂小贴士
【饮食配合】多吃韭菜、葱、姜等辛温食物,少吃生冷瓜果。
【运动调养】早晨适当活动肩颈、腰腿,促进气血循环。
【重点人群】老人、儿童及体弱者,建议延长“春捂”至清明前后。
春捂不仅是传统智慧,更是适应气候变化的科学养生法。抓住重点部位,合理保暖,才能让身体平稳过渡到温暖的春夏季节。转发给关心的人,一起守护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