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嘉映《希腊别传》(铸刻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知名哲学学者陈嘉映老师为古希腊历史与文明撰写的一部大众普及性小书。尽管写作主题并非作者的治学专攻领域,但这部小书仍然有三个方面的突出内容特色——一是将延续上千年的古希腊文明与历史演进历程,采取点面结合、要点突出、清晰易读的方式,融汇在区区两百多页的篇幅里从容表达,一方面对于普通读者和入门级读者而言非常友好,另一方面也体现出经受长期哲学训练的作者深入浅出、提纲挈领的突出能力;二是在书写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古希腊文明何以成为西方乃至整个世界文明的重要源头的清晰问题意识,将如今已经成为全球公认的文明常识的科学、民主、公民等基本观念,在古希腊历史长河中的孕育与演化发展历程清晰呈现,于简史书写中溯文明之源;三是无论是之于历史人物、还是历史事件的书写,始终洋溢着浓厚的人本主义关怀与人文主义温情,以理性与共情相融的方式评判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功过、成败及优劣。正基于此,这是一部普通读者能管窥古希腊文明与历史精华、专业读者亦能领略顶级学者写古希腊的不同视角与问题意识的好书,值得推荐。

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任教于北京大学的知名美学学者朱良志先生为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品牌丛书——“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撰写的一部关于中国美学的备受欢迎的作品距离初版近二十年之后推出的最新修订再版。本书采取该书系同行的“十五讲”的体例,以保留口语化、现场感与交流质感的讲座实录的形式,在关于中国美学的十五个关键词的引领下,以一手代表性文献引文、大量生动的现实生活案例,以及作者富于感染力与可读性的生动宣讲,将中国美学的主要精神、核心意蕴与呈现面向娓娓道来,是关于中国美学的上佳通识性与普及性读本。值得推荐。

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北京出版社):民国时期的《大公报》知名记者、同时也是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范长江1935年-1937年在中国西北地区的考察采访过程中写下的新闻通讯、评论与报道合集的最新版本。这个版本由范长江之子、身为新闻传播学者的范东升先生对原文详加考证、校勘和注释,并增补相关篇目和重新绘制数十幅地图而成,堪称本书问世以来的最佳版本。考虑到当下的种种语境,这个版本能在最大程度上还原和保留近百年前刊发时的原文面貌,着实难能可贵。尽管这些报道中的相当一部分篇幅是聚焦红军长征、绥远抗战和西安事变等而叙,但本书的价值绝非一般意义上的“红色读物”或“主题读物”所能穷尽。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作者实际上充分运用了“自在”而不“自觉”的田野调查、现场体验、面对面访谈等“民族志”方法,为上世纪三十年代饱经战乱、灾难与穷困,且民族与地缘政治问题错综复杂的中国西北地区,留下了一份兼具民俗学、民族学、社会学与文化人类学视角的非虚构实录文本,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丰厚。今天的读者,可以借助这样的文本,一方面直观进入“中国的西北角”之历史现场,另一方面可以管窥当年的顶级新闻人的观察能力、报道水平与学术视野,能到达怎样的高度。

任剑涛《混搭的承诺》(理想国&云南人民出版社):任教于清华大学的政治学学者任剑涛在“看理想”平台的付费音频节目基础之上、形成的关于现代政治观念史的讲稿合集,大致有三个方面的内容特色——一是清晰易读,文笔晓畅,以丰富的案例、精准的解读与深入浅出的文字,将现代历史进程中那些影响人类与世界发展走向的政治观念及其内涵要点娓娓道来;二是以马克斯·韦伯在其代表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里的分析路径,特别强调了作为思想与精神文化层面要素的政治观念,之于人类社会的重要反向建构作用;三是以“混搭”为关键词,强调各类现代政治思想观念之间的相互借鉴、交融与张力,某种程度上而言,这种互鉴与交融正是人类政治观念革新与政治文明进步的核心源泉。值得推荐。

庄家炽《追系统的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人文书托邦):最近半年时间里、继孙萍的《过渡劳动》和陈龙的《数字疾驰》之后,国内主流学术出版机构出版的又一部关于平台经济的研究专著。相对于《过渡劳动》里的兼顾扎实田野调查与过往学术理论对话、跟《数字疾驰》里的以亲身体验式观察的民族志写作为内容精华,这部以“系统”为书名关键词的同主题新作,一方面聚焦跟外卖骑手类似的快递员群体展开研究,另一方面更侧重于经济社会学和组织社会学视角的快递产业的发展脉络、组织机制、管理体系等层面的细致而相对深入的分析。在快递员作为平台经济执行“终端”与最广大主体的工作生活状态的还原与呈现方面,本书可能不如前述两部同主题作品那么具体和形象,但本书清晰梳理出作为中观研究的快递产业的系统机制、并兼顾作为宏观研究的快递产业在全国经济飞速发展过程中的兴起脉络、变革过程与存在利弊,让快递员群体背后的系统、产业与宏观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一目了然。因此本书跟《过渡劳动》《数字疾驰》这三部作品,可谓视角各有侧重,内容各有千秋,共同为平台经济的学术研究助力,也为马克思所谓“解释世界”之后的“改变世界”,创造了更多助力与可能。

(美)杰夫·多伊奇《总有好书店》(译林出版社):美国知名独立书店——芝加哥神学院合作社书店的主理人之一杰夫·多伊奇关于独立书店运营心得的一部优质随笔合集,将社会学层面的独立书店之于社区和社会的意义、管理学层面的独立书店运营方略和商业模式探索,跟阅读文化学层面的古往今来的经典作者和广大读者之于书店意义的记述,交融在一起,以娓娓道来而又温情满满的形式从容讲述。之于独立书店的运营者、研究者和广大热爱与支持的读者来说,都是一部开卷有益的好书,值得推荐。

(英)林迈可《华北》(四川人民出版社·壹卷&河北人民出版社):曾担任燕京大学经济学教授的英国人林迈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自己抗战时期在八路军根据地和边区政府所见所想情况的作品距离中文初版数十年之后的再版。翻译者之一郝平老师曾先后担任北京大学党委书记和校长,长期致力于北大校史的整理与写作。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作者的图文记述,主要基于自己的个人见闻展开,并没有太多的文献查证与史料考证;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其富于生动细节的观察与记录,却又能在社会史的意义上,极大丰富了人们对于中国共产党控制的华北部分区域日常抗战与工作生活状态的直观认识。在这些图文史料当中,女性的参政议政与平权运动,八路军武器装备的相对落后与战斗经验的摸索过程,部分军民在国、共、日、伪四方之间的相互腾挪与妥协平衡,都是国内关于抗战史的同类作品里、难得一见或着墨很少的珍贵信息。值得推荐与细读。

(日)鹤见俊辅《挣扎中的决断》(上海人民出版社·光启书局):严格意义上而言,这只是一部因作者突发病患、而未能圆满完成的作品。即便如此,仅就本书呈现部分而言,已经堪称一部出色而有质感的传记。传记作者鹤见俊辅跟传主竹内好同为日本“二战”后最有影响力的学者和知行合一的“有机知识分子”(葛兰西语),这种彼此之间的相互守望与惺惺相惜,让这部传记不只能细致还原竹内好的生平与思想要点,也能够深入探究竹内好在显性文献背后、“冰山以下”部分的心灵境遇与内在张力。大量运用一手文献引文,让传主的文字史料自行说话,也是这部传主的一大内容特色。除此之外,作为知名鲁迅研究学者、竹内好对鲁迅及其作品的认识与研究演化历程,作为有在华参战经历的中国研究学者、竹内好在研究对象中国与祖国日本之间的踌躇与平衡,都是传记展开书写的重点问题线索。值得推荐。

陈龙《数字疾驰》(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以美国当代社会学家访谈录作为自己第一本书的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陈龙在其研究外卖骑手的博士论文基础之上、形成的兼有非虚构纪实作品和大众学术书性质的专著。从叙事的角度而言,作者可能跟成熟的非虚构作者尚有一定距离,全书从个人化自述、调查现场还原到田野与理论连接的三部分表达文风各有割裂,叙事张力也有一定欠缺。然而在全书完整还原外卖骑手与外卖平台体系的调查能力、以及作者分享个人进入调查现场与研究书写中种种酸甜苦辣与成败得失的真诚(乃至到坦诚)面前,前述缺憾绝对堪称瑕不掩瑜。正视自己作为新锐研究者的成长过程,深潜外卖调查现场超过半年且跟研究对象平视相待,为调查素材跟学术脉络之间建立出色而有原创性的连接、又不陷于过于修辞化与自我整饰的“学术黑话”窠臼——这样的作品,自然值得大力推荐。

徐海 刘颋(编)《做书:编辑那些事》(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江苏乃至全国出版界知名的“疯魔”型资深出版人徐海在“文艺报·凤凰书评”专刊主持的编辑故事栏目的相关文章合集。这些文章的作者汇聚了全国各地主流出版社的社长、总编辑和知名编辑,其内容涵盖从书籍设计与营销、与作者的沟通交流、策划组稿等编辑工作的方方面面。出于各位作者对约稿的重视程度和个人表达的能力水平不一,各篇文章之间的内容丰富度、充实度和实操指导性参差不齐,但绝大多数文章呈现出较真诚的写作态度和较高的内容水准。尽管是一部主题性质浓厚的文集,但这些文章汇聚在一起,至少有三个层面的重要内容价值——一是为有志于从事编辑工作的读者,呈现细致、详实而专业的案例指导;二是为对编辑出版工作感兴趣的作者和相关读者,直观还原编辑工作的具体细节与酸甜苦辣;三是书中涵盖的包括编辑与不同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作者之间沟通交流的具体细节,以及众多重要书籍、丛书和作者作品出版背后的运作具体经过,为当代中国的出版文化史和出版界业态,提供了难得的一手史料。综上所述,非常值得推荐。

(日)吉川忠夫《颜真卿传》(四川人民出版社·壹卷):日本学者吉川忠夫的一部口碑颇佳的颜真卿传记,也是四川人民出版社的学术出版品牌“壹卷”推出的聚焦日本的中国史研究佳作的“近观”丛书中的作品之一。这部传记,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内容贡献——一是细致梳理作为书法家的颜真卿的代表性书法作品的创作背景与脉络,为读者提供书法学本体之外的作品与作者信息;二是把颜真卿放置在颜氏大族数百年来的传承与谱系脉络上考量,介绍家族背景与宗族脉络之于颜真卿其人其事的重要影响;三是详细挖掘与还原颜真卿在书法家之外、作为亲历唐朝盛衰转折的朝廷重臣的人生轨迹,以颜真卿的一生映照唐王朝的治乱之变。综上所述,非常值得推荐。

(日)河上麻由子《古代中日关系史》(理想国&民主与建设出版社):一部以隋唐时期的中日关系与东亚区域秩序史为聚焦研究对象的大众学术研究佳作,立足于中日和东亚各国的一手史料之间的对比分析,来深入浅出地探讨当时东亚区域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制特点与演化历程。之于史料文献的深入解读与独立判断,是本书最重要的内容特色。尽管部分分析可能有待商榷之处,但作者摆脱日本本国民族主义与本位主义的潜在立场、客观探究史实的学人精神,正视当时中国在该区域毋容置疑的中心影响力的客观态度,以及注重探究随着中国国力与兴衰变化、区域各国对中国的外交态度与立场发生的微妙转变的不俗问题意识,都让人印象深刻。值得推荐。
(本书单所收书目,全部来自蓑翁在一、二月份读过、最近三个月里出版、并且个人评星在四星或以上的思想历史社科类书籍,点评为蓑翁原创,仅代表个人观点,供书友们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