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波涛与时代浪潮交织,《北上》何以开播即预订“年度剧王”?

   日期:2025-03-12     作者:5mkmw       评论:0    移动:http://alvinling88.article.eyameya.com/mobile/news/2710.html
核心提示:导读:以柴米油盐的温情描绘出一幅流动着的“中国画卷”。文|三木“思艺,你赶快吃,吃完我带你认认门。”作为“花街E姐”,到

图片

导读:以柴米油盐的温情描绘出一幅流动着的“中国画卷”。

文|三木

“思艺,你赶快吃,吃完我带你认认门。”作为“花街E姐”,到马奶奶蹭饭的夏凤华对初来乍到的马思艺充满了好奇,更迫不及待带领思艺融入新环境。

从小院进门处开始,三代同堂开饭店的周家、和谢老大一起跑船的夏家、运河扛把子谢老大带领小院奔小康的谢家、爸爸写书妈妈身体不好的邵家以及祖上有意大利血统的马家……随着夏凤华一路介绍,不仅小院五户人家的信息、邻里的空间布局和熟络的氛围被一一呈现在观众面前,时代变迁中、运河滋养下青年们的奋斗故事也在高度还原且充满诗意的场景中娓娓道来。

图片

作为中宣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项目、江苏省重大题材文艺创作资助项目、江苏省广播电视局精品扶持项目,由中央电视台、江苏省委宣传部、爱奇艺、启蒙影业、江苏文投共同出品,江苏省广播电视局联合摄制的电视剧《北上》3月3日在央视一套开播,爱奇艺全网独播。酷云数据显示,剧集播出当晚仅15分钟收视率破3.5%,并刷新近两年剧集首播日实时收视纪录;开播两天,剧集在爱奇艺站内热度破8000,成功进入年度“剧王”候选行列。

图片

从高度还原的运河沿岸风貌到千禧年古朴宁静的老街区,从运河繁荣时“顺流而生”的千帆竞渡到运河落寞后“无惧风浪”地在困境中寻找生机……该剧以运河为背景,通过讲述六个性格迥异的花街少年从童年到成年的成长历程,呈现古老文明与现代经济的交融,让“一城一河一精神”如河水般,在传承与变革中展现生生不息的力量。

一条花街“垒砌”时代记忆

“爱看年代剧的有福了。”尽管刚刚开播,但剧中每一处场景浓厚的年代质感与醇厚的生活氛围让观众直呼“隔着屏幕都能闻到那个年代青春的味道”。

炎炎夏日里,花街的孩子们成群结队在街头巷尾追打笑闹、去运河里游泳,对他们而言,捞蚌捞虾偷西瓜的夏天就是最快乐的时光;小院聚会时,大人们在凉亭中闲唠家常,孩子们却在旁边持着浇花的水管做水枪互滋……吵吵闹闹的院子、鸡飞狗跳的童年,一切都是那么的鲜活,充满生命力。

图片

这些看似平凡的场景,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观众在回味自己童年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剧中人物所处时代的真实温情。据了解,为了实现这一点,剧组从内容打磨到背景塑造都在尝试还原现实。比如剧中出现了大量跨越年代风格的细节场景,小到《仙剑奇侠传》的海报、五位数的QQ号、随身听、插卡电话亭、小猪存钱罐、翻盖手机等日常用生活用品,大到每个家庭的布局装修、热闹的花街市场等。甚至有网友表示,“李宇春的《下个,路口见》一出来,我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而观众之所以称赞这部剧的氛围和观感,也正是由于《北上》在场景、氛围打造方面的用心和考究。该剧总制片人张书维透露,烟火气满满的小院是“平地起高楼”,制作团队特别搭建1:1实景运河码头,通过6000余件道具,还原90年代运河生态。同时,在影像风格上,制作团队更是通过不同的色彩调性,去展现不同时期。正是在这样冷暖变化明显的处理下,运河故事才得以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图片

图片

此外,贴近生活的台词与轻喜剧气质让剧集既有年代剧的厚重又不失生活剧的轻盈,不少网友追剧后表示“代入感很强,台词真实得别让我太破防”。无论是家长骂孩子时脱口而出“能不能把你机灵劲儿用学习上”,还是看到谢望和被谢老大追着满屋子打时夏凤华幸灾乐祸地回家吐槽“妈,望和又挨揍了”……让观众看得越来越起劲的《北上》不仅生活细节拉满,对90后成长记忆的真实复刻也让更多观众有了产生情感共鸣的可能。

《北上》精心勾勒了属于千禧年代的共同回忆,也精准复刻了一代人的青春记忆。细腻笔触下,花街的每一处细节都承载着那个时代的独特韵味;浮光掠影里,那个年代的人和事也由此变得鲜活而动人。

一段故事“续写”运河精神

在电视剧播出不久后,#北上好有质感##北上有心了#等话题便登上社交平台热搜榜。作为首部以京杭大运河为脉络的电视剧,为什么《北上》能够在一开始就赢得观众不一样的评价?

首先在于,《北上》以运河边的六组普通家庭群像映照中国式家庭的百态众生,通过温情满溢的叙事和真实感人的情节,让观众看到了最真实有爱的运河生活。不管是早餐摊出摊前忙中有序的准备场景,还是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凑钱帮马思艺换新书包,都是对细腻情感的精准洞察。虽然来自不同背景、有着不同经历的五家人如亲人般生活在一处,互相接纳、彼此帮助,但也同时“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北上》没有过度戏剧化这种困境与挫折让剧集变得狗血,而是在最真实的语境中娓娓道来。

图片

正如该剧原著作者徐则臣在对《北上》内核的解读中所说,“在生活涓涓细流中,每个人的命运变化、情感变化、世界观的变化看似平淡,其实都真实折射了当代普通老板姓的生活经历。”运河是流动的,而流动代表着可能性,所以他用小人物的故事讲述时代变迁下的运河故事,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对话性、流动性。

更进一步,在《北上》中的大运河不仅是故事背景,更是推动人物成长与邻里关系发展的重要纽带,见证了时代变迁。剧中,靠着运河逐渐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的五户人家亲密无间地生活在一起,有事互相帮忙,跑船赚钱一起分,凭借着运河得天独厚的优势,把生活过得蒸蒸日上。

图片

而当大运河从繁荣昌盛到渐趋落寞,花街的运河人家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京沪高速开通,运河船运受重创,家庭收入锐减,大人们愁眉不展,矛盾频出。与之相对的,已经从孩童成长为少年的年轻一代就像最初的运河求新、求变,想要开拓更广阔的世界,无论是相聚天台放言“我们都得往前冲”,还是发出未来要去北京打拼的美好畅想,他们都在时代的洪流里努力倔强书写着青春篇章。

运河的波涛与时代的浪潮在荧屏交织,《北上》通过大运河畔花街邻里间的温情故事,展现了人物命运与时代的紧密相连,更生动诠释出运河精神开放包容、奔腾不息、勇往直前的深刻内涵。

一道运河“流淌”文明血脉

在运力为王时,谢老大威风八面,对运河的未来信心满满,抱着带领小院各家共同致富的期许,号召把手里的五百吨运河船换成一千吨大船。但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周海阔的爸爸周宴林却有不同的看法,“京沪高速年底全线通车了,我现在有点担心,担心咱们这个运河的航运受影响”。另一边,一直默不作声的周老爷子打断儿子的顾虑,斩钉截铁地表态“不愿意干就撤股”,并告诫小辈们,“这运河养育了咱们老百姓,不能忘本”。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于斯长于斯,对于老一辈而言,运河就是大家的衣食父母。尽管只是一个小细节,但剧中的众多情节都暗含了“运河哺育众生”的文化内核,让观众感受到古老而富有魅力的运河文明血脉。千百年来,运河早已成为沿岸人们的生活根基,承载着他们对安稳生活的期盼;而随着运河由盛转衰,父辈们不得不在时代浪潮的推动下,走出熟悉的港湾,年轻一代也在运河文化的滋养下,以开拓创新的精神,踏上北上寻梦之旅。

图片

因此,剧中的“北上”在这里不仅代表地理方位的变迁,也代表90后年轻一代对于梦想与未来的执着追求。无论是夏凤华、谢望和等人为了寻找新出路,一路北上,将运河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还是主动选择归乡再创业,利用运河带来的便利与资源,发展特色产业,不仅带动了家乡的经济发展,也让运河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对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并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运河文化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个体成长的重要力量。

当《北上》逐渐为观众展开一幅运河与河畔人家万千羁绊的宏大画卷,运河文化的独特韵味与多元传承也愈发突显。具体到剧中,则体现在与运河非遗资源的巧妙融合。孩子们爱吃的长鱼面、马奶奶总要在睡前打开电视机听上一段的昆曲,以及评话、竹雕等非遗文化、非遗工艺元素,不仅让观众感受到古老文明的厚重,也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的交融中,看到运河文化独特的艺术特色与文化价值。

图片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最新资讯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图文
最新资讯
点击排行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