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万,连发十年,呼和浩特育儿补贴近期上了热搜。与此同时,全国已经有23个省份在不同层级探索实施育儿补贴制度。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卫健委在全国两会结束后的第二天,也就是本月十三日,发布育儿补贴项目实施细则及服务流程。符合条件的家庭,生育一孩、二孩、三孩及以上,分别按一次性、不同年度分批次的形式发放补贴。如生育一孩一次性发放1万元;生育三孩及以上则每年发放1万元,直到孩子10周岁,共计发放10万元。
16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大力提振和扩大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在结婚生育方面,提出将建立实施生育补贴制度,为符合条件的生育家庭发放生育补贴,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放结婚消费券、托育券,开展普惠托育基本公共服务。
2月下旬,江苏省再次出台若干措施,在原有对生育二孩、三孩补贴基础上,扩大对生育一孩给予补贴。同时,推进实施生育津贴免申即享全省覆盖及妇女产假结束后自动到账。
今年全国两会上,发放育儿补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同时强调制定促进生育政策,大力发展托幼一体服务,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等。随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支出减负相关举措,排在首位的就是加大生育养育保障力度,研究建立育儿补贴制度。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提到发放育儿补贴,便引发了社会的很高的关注。那么同时,中央以及地方层面相关的方案措施也很快地就推出来了。从这样一波热度当中,看到怎样的迫切的需求?背后又有怎样的生育的后顾之忧?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马亮指出,全国各地都极为重视生育养育问题,不断加码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以促进家庭生育养育减负。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发放育儿补贴,诸多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类似政策,这些政策对引导关注生育养育、减轻家庭负担大有助益,毕竟许多家庭尤其是生育二孩、三孩的家庭,生育养育成本颇高。这一问题背后涉及教育、就业等一系列方面,在关键节点发力关注,体现出中央和各地的重视,期望借此有效措施助力家庭减负,实现生育养育的提振。
作为全国首个发放育儿补贴的城市,四川攀枝花早在2021年就出台了相关政策,针对生育二孩、三孩并在当地落户的家庭,每月每个孩子发放500元育儿补贴金,直至孩子年满3周岁。截至目前,攀枝花已累计兑现育儿补贴近 2,900万元。湖北天门则从2023年开始,对生育二孩、三孩的家庭,分别给予9.63万元、16.51万元的补助,其中涵盖了一次性生育奖励、育儿补贴、购房奖补等。在浙江杭州,生育二孩、三孩的本地居民,不仅能享受一次性孕产补助,在育儿时还能继续申领补助。两年多来,杭州共有4万多户家庭享受到了育儿补助,累计发放补助资金4亿多元。
除了一次性或定期发放现金补贴,还有一些地方会通过托育券、税收减免等形式,提供生育支持。河南郑州、广东深圳、湖北武汉等多地还明确,多子女家庭在购房时可享受贷款利率、额度等方面的优惠。不过从各地实践来看,育儿补贴范围以二孩和三孩家庭为主,绝大多数未将一孩家庭纳入其中。
育儿补贴的钱从哪里来,各地也有不同的做法。比如宁夏就明确,针对多孩家庭发放的一次性补贴,所需资金由自治区承担60%,县(市、区)承担40%;而按月发放的育儿补贴金则由县(市、区)全额负担。杭州育儿补助实施办法也专门提到了资金保障,其中明确,育儿补贴经费由市财政按不超过实际补助金额的20%进行补助,补助经费列入年度预算,确保按时到位。四川攀枝花也在相关的细则中,为属地管理、分级负担提供了标准,并把所需经费纳入到同级财政年度的预算保障。有专家建议,要建立长期保障机制,推动中央财政加地方财政联合出资。此外还需要探索多元化的资金来源,确保补贴政策的稳定性。
中国的生育率整体呈现东低西高,所以有学者提出,相比于大城市,同样的育儿补贴支持,更有利于提升县域和农村的生育水平。但是呢,这类地区往往又面临财政的压力,政策设计应该怎样回应这样的担忧?除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支持,又如何让资金的来源更加可持续、更加的多元?
马亮提出,育儿补贴的支持需要政府真金白银的投入,这就要求有更好的设计。关键在于不仅地方政府要出资,还应加强中央的转移支付力度。因为在生育促进方面,各级政府都承担相应职责,许多欠发达地区和乡村地区财力有限,中央转移支付能助力其扩大和强化育儿补贴。通过多级政府联合注资提供财政资金,有助于相关地区优化育儿补贴政策。同时,非常有必要探索多元化政策支持体系,强化托幼机构配套补贴。当下多关注补贴家庭(需方),其实还应考虑补贴托育机构(供方),多措并举减轻其运行负担,双管齐下发挥更大作用。另外,可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参与,提供资金配套,保障生育补贴政策的贯彻落实。
浙江连续4年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列为民生实事重点。自去年起陆续开设乳儿班,将服务对象拓展到6至18个月大的婴幼儿。他们没有自我保护意识,需要成人的去关注以及引导,责任也是比较重大的。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我国超三成的3岁以下婴幼儿家庭有送托需求。目前全国已建成近10万家面向0 - 3岁婴幼儿的托育服务机构,缓解年轻父母带娃难题。上海、浙江舟山等地还积极发展社区嵌入式托育,通过设置宝宝屋,为市民提供家门口的临时托管服务。

此外,如何平衡职场与家庭,也是不少宝妈宝爸的烦恼。近年来,广东、上海、山东等地相继开展生育友好岗试点,支持用人单位将工作时间可弹性安排、工作方式灵活、工作环境友好的岗位设置为生育友好岗,优先提供给对 12周岁以下儿童负有抚养义务的劳动者。
去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通知,出台13条措施,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包括完善生育休假制度,增强生育保险保障功能,强化教育、住房、就业等支持措施。
随着低生育率水平在世界范围内扩散,不少国家也采取多种的形式来鼓励生育,应对人口负增长。发放生育补贴是多国常见的做法。在法国,孩子越多,补贴金额越高。此外,养育家庭还能减免所得税,算法向多孩家庭倾斜。韩国去年也宣布大幅提高对两岁以下婴幼儿父母的补贴,家中有一岁以下婴儿的父母,每月可获100万韩元补贴;抚育1至2岁幼儿的父母,每月可补贴50万韩元。仁川市政府还发布政策,每位在仁川出生的婴儿,从出生到18周岁,累计可获得1亿韩元的支持。
北欧国家不但鼓励生育的力度较大,还通过法律规定父亲的家庭责任,反对性别歧视。比如瑞典的生育政策鼓励夫妇双方参与育儿,这是世界上首个用父母育儿假取代产假的国家。目前瑞典,父母一起可以获得480天的带薪育儿假,这当中父母双方各享有90天不能转让给对方的育儿假,以确保父母共同承担育儿责任。

俄罗斯则着手改变人们的生育观念。去年11月,俄罗斯国家杜马通过法律,禁止宣传无子女思想,并出台一系列罚款措施。在俄罗斯,使用媒体或互联网传播拒绝生育思想的外国公民,也将受到拘留和驱逐出境的处罚。此外,俄罗斯国家杜马国防委员会成员安德烈・古鲁廖夫还提议恢复苏联时期的无子女税政策,不过该言论引发较大争议。
从全球来看,生育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其实需要整个社会的支持。从整个生育支持体系来看,中国目前还存在哪些特别需要改善的地方?怎么样加强引导落实?
马亮表示,我国对生育支持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但仍存在明显问题。相较于其他国家,我国生育促进政策的支持力度不足。虽有相关政策,却需切实落实,不能流于形式,否则政策看似周全,却无法让年轻人真正有获得感,致使他们不愿、不敢、不会生育。所以要从生育、养育、教育各环节成本出发,切实减轻生育负担。同时,要引导社会生育理念,打造生育友好型社会。年轻人在婚恋、家庭、生育方面的文化观念,需要进行宣传教育和引导,营造全社会以生育为荣、鼓励生育的氛围。除物质、政策保障外,还需实现社会文化和氛围的转型。在企业支持方面,应进一步倡导企业支持员工生育,履行社会责任。未来可通过政策保障或社会荣誉机制引导企业,将企业在生育方面的工作纳入评估、排名,促使企业参与设立生育友好型岗位,更好地保障生育员工权益,形成全社会关注、支持生育的良好氛围和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