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丨胡栖安
年轻人,你只要一进入职场,每天要给自己攒一杯咖啡的钱。这样,到60岁时,通过保险的复利效果,你未来的保险金一定是比较充裕的。
贴心吧!这是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孙洁在今年“两会”上对年轻人的谆谆告诫。孙委员说,要想真正实现体面的退休和享老的状况,必须要及早地储蓄,去投保商业养老保险。(详见:)
卖保险,孙副院长绝对是敬业的、认真的。
至于说这一法子能不能让年轻人真的“享老”,不好说。只能说,网上的年轻人似乎普遍不买账,有个高赞评论说,“我天天咸菜加泡面,你让我攒一杯咖啡出来也太强人所难了吧?”
客观地说,随着中国将在2030—2050年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专家提醒现在的年轻人每天“抠”出一杯咖啡钱,为未来储蓄,以个体之力对抗养老难题,让自己有一个体面的老年生活,这份初心确实不错。这一设想,也符合中国传统社会“闲时置下忙时用”的节用之道。
然而,正确的道理未必就能对应实际的境况。好多说法乍一看溜光水滑,但在现实面前,却每每碰壁而非破壁,为啥?不是调儿起高了,就是音准弄偏了,货不对板。
当下年轻人啥情况,专家不知情吗?“每天咸菜加泡面”或许有点夸张,但手头之窘迫、机会之稀缺则是真实的处境。已经占上坑的,每天辛辛苦苦做牛马,生怕稍不留神碎了饭碗;还在找坑的,那就更惨了;至于尚在求学还没出山的,更是早早见证了生活的不易。
不客气地说,年轻人的那一杯咖啡钱(如果真有的话),就像老太太的那只母鸡,早就被派上无数用场。去投商业养老保险?恐怕还排不上队。不少年轻人连基本的社保都没有,怎么可能再忽悠他们去投商业保险?
退一步讲,在孙副院长看来,人口结构改变了,年轻两口上面要赡养两代人,算下来甚至可能要赡养10个老人。即便有社保,也很难承载养老重负。孙副院长也讲了,社会保险只是保基本,它是兜底型的一种保障。就养老而言,除了靠国家兜底外,更多要靠个人、靠家庭。
尽管为了兜售商业保险,孙副院长对社保评价偏低,但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讲清了,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缴养老保险。无他,低水平的社保靠不住呗。
可问题是,孙副院长的药方仍是让年轻人做“自了汉”,自个儿攒钱自个花,这样的公共建言究竟有什么公共价值?又如何能推动制度层面出台善待年轻人的政策?
早在2023年,清华大学的陈秉正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35岁考虑养老,晚了,应该更早考虑,应该更早地实施。”在当时,这样的观点就遭到“何不食肉糜”的群嘲,35岁以上的人养活现在的自己都困难,更别提养活几十年后的自己了……
时间过去了两年,专家不去研究如何完善社会保障以解除年轻人后顾之忧,如何构建宽松自由空气激发年轻人创新思维,如何增加就业机会释放年轻人创富热情,如何规范劳动用工保障年轻人合法权益,却仍在一本正经地让年轻人“每天攒一杯咖啡钱”,未免让人有今夕何夕之慨。
检索了一下,发现网上有篇文章:《提高养老品质就这么简单,每天只需攒下一杯咖啡钱》,文中提出,一杯咖啡,30—100元不等。我给你计算一笔账,按照每天50元,一个月下来就是1500元,一年就是18000元,恰好你想存个整数,于是每年按照2万元来存。
假设你现在还比较年轻,只有30岁,想给自己做十年的规划,又觉得这个习惯比较适合自己,这样下来,一共可以储蓄20万;这个20万,放在一个聚宝盆里,从60岁开始,每年领取27980元,保证可以领取20年,且活多久领多久,哪怕活到105岁,也一直会给到105岁……
查了一下,原来,这是一家保险事务所的推文。
继续检索,又发现今年的一篇新推文:假设每天一杯咖啡24元,一年就是720元。如果你从28岁开始,每月存下712元,存20年,到60岁开始按月领取2000元,活多久,领多久,可以领一辈子的养老金。
从假设的50元,到24元,看来,咖啡也降级了。可尽管咖啡降级,年轻人也不听劝,也抹杀不了孙副院长“不谋而合”推销保险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