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韵悠长仓廪丰
陈光昌
贵州省天柱县凤城街道新和村朗江之上,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公私仓廪实。这里就是天柱五大古桥之一的天柱枫木桥。
枫木桥既是寨名又是桥名。这是一个古老的侗寨,居住着杨、彭、蒲、龙、林、姜、林等姓氏80多户人家。
据说,元朝和明朝时期,天柱朗江沿线原著民沿朗江依山傍水,扎棚而居。寨子背后是连绵起伏沟壑密布的陡峭高山。隔着江,对面是肥沃的一望无际的荒地。朗江从润松沿着山脚滚滚而下,宽阔的江面把民居和荒地阻隔开来。村民想过江开荒耕种,却无路可走,无桥可过,也无船可渡。数百年来,几百户人家望着沃土无法过江开垦耕种而唉声叹气,只能靠着寨子背后贫瘠的大山开荒种植红薯、玉米等农作物勉强充饥。一个个饿得皮包骨头。哺乳妇女饿得骨瘦如柴,没有乳汁给婴儿吮,婴儿经常因为饥饿而日夜啼哭,被饿死的婴儿不在少数。
清乾隆年间,朗江沿岸,恰好这一带枫木参天。一株高约二十丈、腰围几人合抱的古枫木见村民有土不能开垦,有地不能耕种,一个两个饿得面黄肌瘦。心生怜悯,倒卧于朗江之上,供沿岸村民过江开垦生产。从此,村民春耕夏种秋收冬藏,番薯、玉米、蔬菜丰收,开始过上了能填饱肚子的日子,忍饥挨饿的生活成为过去。过往路人行走通达,极为方便。为感念古枫木,村民把寨名、桥名取名“枫木桥”,流传至今。
枫木桥第一座石拱桥建于清嘉庆年间。民国二十二年村民在石拱桥上建枫木风雨桥,过往行人不再受风吹雨淋之苦。岁月沧桑,风雨桥被风雨侵蚀腐烂,石拱桥被江水长期冲刷损毁。解放后,石拱桥重修了一次,也被水毁。为了保证过江生产,确保行人安全,上世纪九十年代,寨中长者号召,众人响应,用方石重砌石拱桥,至今毅立于朗江之上。
2010年“三黎高速”建设乐寨特大长高桥,建高桥的砂石、水泥、钢筋等材料运输需从枫木桥经过,村民怕重车压垮石拱桥,又修建了两个石墩撑起的水泥便桥与石拱桥并列,供车辆运输高速特大桥建筑材料。
便桥与石拱桥之间有一段宽约一米长的三角形间隙,不熟悉路况的过往司机有不小心坠入江中的危险,对于小孩读书上学、放学也是一大安全隐患。2022年初夏,枫木桥和隔壁寨苗台二寨群众齐心协力,爱心人士出资,外嫁女心念故乡慷慨解囊,共捐20多万元,重建枫木风雨桥。风雨桥跨过石拱桥以及石拱桥与便桥之间的三角形间隙,安全隐患消除。风雨桥桥面平整,供行人过往休憩。便桥则供车辆来往运输。
枫木风雨桥木质构建,桥身长26.8米,宽4米,滚石做墩,原木为柱,宝塔盖顶,飞脊翘翅,青瓦白檐,靠椅舒适。形成长廊式走道。桥头联:枫木桥上坐片刻清风徐来神仙似我,天柱大坝走一遭稻浪翻滚帝王是谁。桥尾联:水涌枫木万户炊烟济日月,云横天柱千秋浩气满乾坤。经过能工巧匠的精雕细琢,整座桥相互榫卯咬合,坚固而美丽,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枫木桥人的智慧与技艺。
站在风雨桥上,凭栏眺远,风光无限。俯视朗江,大树遮蔽,清波荡漾鹅戏水;远望大坝,稻谷飘香,瓜果遍地馋煞人。
从朗江上游看风雨桥,江水荡漾,古树掩映,修竹点缀,民居整齐,田野里的油菜花透过风雨桥若隐若现,好一幅侗乡村居图。
从朗江下游看风雨桥,江面平静如镜,石拱桥似长虹卧波,沿岸民房、高山、菜花、绿树倒映水中,江南水乡惊现枫木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