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高鹏‖ 浅谈苏东坡成功之缘由

   日期:2025-01-12     作者:bs       评论:0    移动:http://alvinling88.article.eyameya.com/mobile/news/533.html
核心提示:浅谈苏东坡成功之缘由文:史高鹏在整个中国的文学艺术史上,苏轼可以说是一代奇才。人的一生是有限的,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况且是

浅谈苏东坡成功之缘由

文:史高鹏

在整个中国的文学艺术史上,苏轼可以说是一代奇才。人的一生是有限的,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况且是在那个医疗条件比较落后的古代,可是苏轼却在这短暂的一生中在诸多方面均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他不仅精通书法绘画、诗词歌赋,而且在散文、史学方面也造诣颇深。与他同期为官的王圣涂曾评价道:“子瞻文章议论,独出当世,风格高迈,真谪仙人也;至于书画,亦皆精绝。”清初诗人王士祯在其著作《带经堂诗话》中也曾写道:“汉魏以来,二千余年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顾所号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由此可见,历代文人墨客对苏轼的文章和书画评价之高。同时,他还撰写了很多关于史学方面的文章,并且先后在杭州、湖州、密州、扬州、颍州、登州等地担任知州一职,有着相当丰富的从政经验,他在医学、水利方面也颇有成就。苏轼以其卓越的才华、深邃的思想和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成为了历代文人墨客心中所崇拜的偶像。那么,苏轼为何会取得如此之大的成就呢?

首先,苏轼出生于一个好的时代。苏轼于公元1037年出生于眉州眉山,也就是现在的四川省眉山市,这一年是宋仁宗景祐三年。而相对于文人来说,北宋王朝是一个很特别的朝代。由于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是通过武力得到了天下,所以他当了皇帝以后,便通过“杯酒释兵权”等一系列的手段一而再、再而三地削弱了武将的权力,重视文官,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整个社会文学风气极盛。在这样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之下,北宋王朝先后涌现出了很多的文化名人。譬如写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一代文坛大家欧阳修,写出“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改革家王安石,写出千古名篇《岳阳楼记》的一代名臣范仲淹,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杰出史学家司马光等都出身于这个时代。从这一点来看,苏轼是幸运的,他不像命运不好的南唐后主李煜,亦不像郁郁而终的曹植,他的出身极好。他出身于一个统治阶级重视文人且社会文学风气极好的时代,也正是由于这个文人辈出的时代给予了苏轼一个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和平台,苏轼后来才得以在文学艺术方面取得那么伟大的成就。

其次,苏轼出身于一个好的家庭,从小接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苏轼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裔,而苏味道不仅是唐代的官员,更是一位诗人,他对初唐近体诗的构建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苏轼的祖父苏序有三个儿子,自己的父亲苏洵前面还有两个哥哥,分别是苏澹和苏涣。苏澹虽英年早逝,但也曾考中了进士,苏涣考中进士之后做了官,在当地影响非常大。而苏洵虽在科举考试的道路上屡试不第,但他的才华是不能否认的,苏洵特别擅长散文,并且位列唐宋八大家,同时他创作的《六国论》等一大批的经典政论文流传于后世。苏洵不仅书读得好,而且还特别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以致于很多年以后,当苏轼被贬到儋州的一个夜晚,他梦到了小时候父亲监督自己读书的场景。他曾在《夜梦》中写道:“夜梦嬉戏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粗及恒庄初。怛然悸悟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幼年读书的场景至今都在脑海中浮现,可见苏洵确实是位严格的父亲。但也正是由于父亲这种严格的教育,苏轼在小时候便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在文学方面有了很扎实的基本功。苏轼的母亲是程夫人,程氏家族在当时也是大户人家,程夫人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她曾以范滂的事迹启发教育苏轼要树立正气。由此可见,苏轼出身于一个好的家庭,家中浓厚的读书氛围和父母的教诲让幼年的苏轼从小便接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再者,苏轼在文学方面有着极高的天赋,这也是造成他日后在文学方面做出了巨大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苏轼小时候在眉山上学,他的老师刘巨上课时示范着写了一首《鹭鸶诗》,其中有两句写道:“渔人忽惊起,雪片逐风斜。”学生们都说这诗写得好,可是苏轼却说;“先生的诗整体上写得很好,但是有一点不足,我认为把最后的‘逐风斜’三字改成‘落蒹葭’更好。”刘巨一听,激动地说:“改得好,改得妙!这‘落’字让人们仿佛看到了鹭鸶惊飞时羽毛掉落的情景,诗的意境比之前好多了,并且读起来也朗朗上口。”由此可见,苏轼在小时候对问题思考的深度就已经异于常人,这是天赋英才。再譬如苏轼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他在词中写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词的意境豪放而阔达,情怀乐观而豁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与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让它成为了千古名篇。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旷逸的性情和对人生深邃博达的思考。据不完全统计,苏轼一生共写了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4800多篇文章,总计将近一万首篇。从这一点来看,苏轼在文学写作方面确实有着异于常人的天赋。

另外,苏轼的成功还缘于一路以来老师对他的赏识。唐代的韩愈曾在《马说》中写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一个人有才华很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你的才华要能够被别人发现。如果一个人满腹经纶,空有一身抱负却无处施展则无疑是一种最大的遗憾。苏轼是幸运的,当年苏洵、苏轼和苏辙三父子去京城参加科举考试时,益州的知州张方平不仅给他们提供去京城的路费,还给自己的政敌欧阳修写信推荐苏轼、苏辙两兄弟。等到后来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抓,七十多岁的张方平又给皇上写信,让自己的儿子张恕把信交给开封登闻鼓院的官员,要救苏轼。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对苏轼更是有提携之恩,在他人生最关键的时候提拔他、鼓励他。正是由于这些老师的帮助,让苏轼慢慢地成为了一个优秀的人。

此外,苏轼的成功更离不开妻子对他的扶持。俗话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个默默支持他的女人。”而在苏轼的一生中有三个女人最为特别,在他人生的不同阶段默默地陪伴着他。苏轼在十九岁时迎娶了他的第一任妻子王弗,王弗比他小三岁,当年只有十六岁。在苏轼的眼中,她知书达理、聪明过人,是自己的得力助手。可是王弗去世的很早,二十七岁就去世了,他们在一起生活了十一年,这无疑是对苏轼心灵上的巨大打击。以至于十年后的一个夜里,他梦到了自己的妻子王弗,他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写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虽然时光已过去了十年,但是他对王弗依旧一往情深,哀思深挚。王弗去世三年后,三十三岁的苏轼又迎娶了二十一岁的王闰之。她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她质朴贤淑,在苏轼遭受排挤、被贬黄州时,默默地照顾他、鼓励他,让苏轼怀着乐观的心态写出了“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美景。王朝云是苏轼一生中最爱的第三个女人,她虽然是苏轼的侍妾,但她能歌善舞、多才多艺。她不离不弃,陪伴着苏轼一起流放惠州,是一个很重情意的人。苏轼的一生风波不断、多次被贬,可正是由于这些女性的关爱、理解和照顾,才让苏轼在生活中多了一份自信与乐观,促使他写出了一篇又一篇流传千古的佳作。

最后,苏轼的成功离不开他乐观的心态。苏轼的一生多次被贬,四十四岁时被贬黄州,五十九岁时被贬惠州,六十二岁时被贬儋州。被贬毕竟是一件不好的事,可是苏轼把被贬的日子却过成了诗一般的生活。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职位是名义上的官职,实际上没有职权和地位,甚至连俸禄也没有。可是苏轼到黄州以后,他的心情并不是一直处于一种苦闷和低沉的状态。相反,他在这里耕田劳作、建雪堂、交朋友、读书、游山玩水。在此期间,他依然笔耕不辍,创作出了一批批脍炙人口的佳作,写出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旷达,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其远大的志向和豪迈的气概,也写出了“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然脱俗,从下雨一件小事可以看到词人从容面对人世沉浮的胸襟和气度。他在《赤壁赋》中写道:“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哀叹人生的短暂,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那么在这短暂的一生当中,什么是真正属于我们的呢?紧接着他又在后面写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在苏轼看来,只有那江上的清风、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的声音,我们所看到的、所感受到的、所听到的这些才是真正属于我们的,这些东西是免费的,是不要钱的,是无穷无尽的,是我们可以去尽情享受的。正所谓你的世界其实来自于你的认知,来自于你的看法,如果你把你的认知和看法重新调整一个角度,你的世界可能会变样,你将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即使在人生中被贬的日子里,那大自然中的美景在苏轼的眼中也是那样的迷人。可以看到,他对人生和生命的理解到达了一个常人望尘莫及的高度,活在当下,当下便是最好。等到他后来被贬惠州、儋州,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后,他变得更加乐观、豁达。宋徽宗登基后大赦天下,苏轼回到了常州,期间在江苏镇江金山寺看到了好友李公麟所画的东坡像,突发感慨,创作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首诗《自题金山画像》。诗中写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回首往事,感慨万千,想起了自己坎坷的一生,想起了自己小的时候和弟弟苏辙在眉山读书的场景,也想起了自己科考一举成名后的无限风光以及从政后的所作所为。岁月不饶人,时光真的太快,转眼已经六十多了,自己的一生漂泊不定,可如果有人问我平生的功业在哪里,那就是黄州、惠州和儋州。在苏轼看来,自己一生的功业不在自己春风得意为官之时,反而在自己被贬之时,自嘲也罢,洒脱也罢,但依旧可以看到苏轼那豪放的个性,他是一个自我解脱能力极强的人,一个将乐观主义精神演绎得淋漓尽致的文化巨匠。

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曾评价道:“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个评价无疑是既全面又准确。苏东坡的成功离不开北宋王朝重文轻武的这个时代,也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和自己在文学上与生俱来的天赋,更离不开老师的帮助和妻子的关心照顾,但最为重要的是他从始至终对自然、生活和艺术充满了热情。苏轼的一生早年仕途一切顺利,可是在为官之后却是风波不断、多次被贬,但不管遭遇怎样的风风雨雨,他总是以一种乐观豁达的心态去应对,对生活总是充满了热情。他能够在人生得意时“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亦能够在人生低谷时“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苏轼面对被贬时的这种乐观在古代的文人中是少有的。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他能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与力量,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笑对人生百态。他的乐观,如同一盏穿越千年的心灵灯塔,照亮了无数后来者前行的道路,给予我们深刻的感悟与启迪。

END

作者简介:

史高鹏,男,甘肃天水人,中国共产党党员。现为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天水市兰亭书画院学术委员,自幼酷爱文学和书法。从大学期间开始发表各类文学作品,文章曾先后多次发表于《文学少年》《三角洲》《天水文学》《三秦文学》《祁连》《祁连文学杂志》《秦州微刊》《西垂文宛》等报刊及网络媒体,书法论文入选省级学术期刊;书法曾受教于古冀城著名书法家王金慎老师,后又得高兴旺、万惠民等名家的悉心指导,其作品先后在天水市四校联谊“丹青晕染冬景,翰墨连接群英”书画展中获三等奖,中国书画家联谊会第二届青少年书画大展中获青年组二等奖,首届“写意年华杯”全国硬笔书法大赛活动中获成人创作组佳作奖,第四届醉翁亭奖全国硬笔书法大赛获成人组佳作奖,2022年母亲节全国书法主题活动中获成人软笔组感恩奖,第十一届全国规范汉字书写大赛中获三等奖、作品并入选《第十一届全国规范汉字书写大赛作品集》,《春江花月夜》篆书四条屏入展由兰州大学党委宣传部主办的全国大学生第三十三届“神笔杯”书画大赛,楷书作品连续两年被甘肃省教育厅先后评为“省级优秀奖”“省级二等奖”。

诗词|散文|小说|书画|技艺|民俗

唯原创 唯精品

真性情 真文章

友情链接

注:1.本平台所有文章,均由作者授权发布,文责自负。

2.所用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最新资讯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图文
最新资讯
点击排行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