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树妈妈
原创文章,其他公号转载请后台输入 “授权”
前几天跟几个朋友聊天,说起纸质书和电子书的事儿。
发现现在大家都是挺纠结的,说法也各不相同:
电子屏幕伤害视力。
长时间屏读,注意力会不会下降啊?
但是信息时代,孩子不习惯屏读,将来适应不了社会怎么办?
热热闹闹的讨论完,我也生出不少感慨,电子产品已经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就连最传统的纸质阅读,似乎也正被电子屏阅读慢慢取代了。
还记得看过一个数据,第 17 次全民阅读调查显示:
2019 年,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 79.3%,相较 2018 年上升了 3.1 个百分点。
而出生在互联网时代的孩子们,第一次开始「屏读」的年龄也越来越小。
其实我觉得两种阅读方式,各有千秋,我自己家两个孩子也。
不过这里面也有很多门道和讲究,今天我想跟大家仔细聊聊。
毕竟我们把危害和优势都了然于胸,才能给孩子更好的引导。
图片来源:电影《亨利之书》
更有深度的「纸读 」
更有广度的 「 屏读 」
同样一本书,有的孩子能有自己的心得感悟,有的孩子连简单复述都不行。
同样读过很多书,有的孩子作文行云流水,有的孩子还是写得干巴巴,像记账……
这其实就是「深度阅读 」和 「浅阅读 」的区别。
而相对 「屏读 」来说, 「纸读」才更适合给孩子做深度阅读。
这一点,是经过科学实验证明的。
2012 年,以色列就曾经做过一项的对比试验:
研究人员把一群大学生分成了纸质书、电子书阅读 2 组。
再分别用限时 7 分钟、不限时、在 7 分钟时突然打断三种方式,考察学生对内容最终的记忆程度。
结果,除了打断方式差异不大外,限时和不限时的方式下,纸质阅读的效果都要比电子阅读更好。
为什么阅读同样的内容,两种阅读方式却有差距?
因为,想要做到深度阅读,就一定要沉心静气,专注于眼前这一本书。
当我们读纸质书的时候,没有多余的干扰,专注力只会集中在书上的内容。
而「屏读 」就会出现许多干扰项——发光的屏幕、弹出的广告、微信消息等等。
连我们自己,有时候都会被吸引,忘记原本要干什么。
而好奇心强的孩子,就更容易被诱惑,开始打游戏、刷视频……
如果阅读的连贯性总是被打断,孩子就很难集中精力,开始沉浸式阅读,就更不会有思考和感悟了。
另一方面, 「屏读」传递的内容,以 「短、平、快 」为特点,虽然可以帮助孩子拓宽视野,但缺点也很明显。
孩子阅读时,只是被关键字抓住了双眼,被动地接受信息,大脑也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国外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几个家庭中偷偷放置了摄像机,观察孩子是如何沉迷于电子产品的。
试验人员在孩子最投入的时候,接连换掉了家里的许多东西,孩子一无所知。
接着,又替换了孩子们的妈妈、兄弟姐妹,他们依然沉迷在屏幕中。
最后,试验人员断掉了家里的网络,孩子才抬起头来,注意到家里的异常。
虽然孩子在 「屏读」时也会表现得专注,但这是一种被动的信息输入,缺乏自主思考能力。
要知道,大脑是用进废退的,孩子们用的越少,大脑就会越懒于记忆、思考和学习。
这种浅层次、碎片化的阅读,并不适合作为主要的阅读方式。
没有干扰的「屏读」
为什么依然难坚持?
之前跟朋友聊的时候,她说那要不给孩子买个 kindle,没有干扰源,每本书算下来还更便宜。
实际上,「屏读」一些高难度、非小说书籍或者大部头时,「屏读」很难坚持下去。
华尔街日报曾调查发现:
用 kindle 电子书,读非小说电子书的人,经常虎头蛇尾。
大部分读者读《时间简史》只读到 6.6%,读诺奖得主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只读到 6.8%……而且这些还都是畅销书。
一方面,良好的阅读,并不是单纯的看文字,而是要有所思,有所得。
这个过程,少不了在书上做记号,批注、笔记自己的心得体会。
或者读到某一处,需要翻阅前面的内容,对照比较两者之间的联系。
又或者在文章中自己提问,去消化文字中的深层含义……
但这些功能,都是在电子屏幕上很难实现的。
如果是阅读长、难文字的话,「纸读」要比「屏读」效果更好。
阅读不止是学知识
更是一种精神享受
就我自己来说,我更偏爱看纸质书,平时也更喜欢给女儿选择纸质书。
每次看着家里的书房满满当当的,我们有种由衷的满足感。
同样的内容,比起在电子书上看,我宁愿多花点钱,买一本纸质书。
因为电子书的内容即便不同,但用手去摸,用眼去看的物理感受,大多是相同的。
而每本纸质书,就像世界上的叶子,没有一片是相同的。
纸张、装帧、墨香、排版、插图……都是独一无二的组合。
这些「纸读 」带来的这些愉悦体验,是「屏读」无法企及的。
我还特别喜欢手指摩挲书页的触感,还有翻过书页的沙沙声。
而对小龄的宝宝来说,机关书、触感书、翻翻书……只有体会到这些,他们才更容易爱上阅读。
这种真实的体验感受,可以帮助大脑进行情景记忆。
就像我们在读完一本书,可以凭着自己的印象,记得书中某一段讲了哪些内容一样。
这也是我们的大脑,根据页码、位置和文字之间的联系,建立的记忆地图。
因此,阅读纸质书,留下的记忆也更深,保留的更久。
培养「双读 」 大脑
挖掘不同阅读优点
看到这里,可能也有妈妈问:
纸质阅读优势这么多,那还要让孩子「屏读」吗?
我觉得我们不能用 「一刀切 」的方式,替孩子选择其中一种。
而且对于孩子来说,屏幕阅读也是纸质阅读很好的补充。
还是需要综合考虑:
▍根据目的,选择方式
我们要做的,是根据阅读目的选择,把每种方式的优点最大化。
如果需要孩子深入理解观点,阅读长难文本,培养专注力,就应该选择纸质阅读。
图片来源:电视剧《小谢尔顿》
如果只需要了解主要信息,或者最快的资讯,那么屏读就可以达到目的。
为了把知识掌握得更立体,也可以选择让两者互动互补。
我家孩子也报了一些名师网络课程、看AR互动书籍,效果也还是不错的。
▍控制「屏读」的时间
不管是阅读,还是其他的,长时间的接触电子产品,对孩子的视力、大脑发育都是有害无益。
世界卫生组织曾发布,有关幼儿接触电子屏幕时间的建议报告:
2 岁以下幼儿不要接触任何电子屏幕;
2-5 岁儿童每天接触电子屏幕的时间不能超过一小时。
在给孩子用电子产品进行阅读之前,一定要提前商量好时间和用途。
就像儿童教育学者DrBing说的那样:
数字媒体是把双刃剑,利用好了会「如虎添翼 」,利用不好它将是孩子 「童年的鸦片 」。
图片来源:电影《天才少女》
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应该帮孩子培养的,是「双读大脑」:
既能在线阅读,也能在纸质书上深度阅读,才能顺应时代的变化,又不迷失自己。
我写这篇文章,用的是电脑,大家读这篇文章,用的是手机。
我觉得电子产品已经是我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在给孩子提供阅读书籍的时候,我还是更多的会选择纸质书。
大家更喜欢哪种阅读方式,也欢迎留言讨论。
▼
▼
创办成长树这个平台 6年了,收获了 200多万妈妈的关注,现在聚集了一群懂孩子、懂教育、懂心理的宝爸宝妈,每天为大家提供原创育儿好文、精选好物、有声绘本,累计发布了 3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