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起“四名少年挽救失控公交车”的新闻引发关注。据《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报道,2024年12月20日,甘肃省临夏市一辆公交车在行驶途中突发意外状况,司机在踩下油门之后陷入晕厥。面临随时可能发生交通事故的险境,甘肃省临夏第三中学八年级19班的马东拉、七年级20班的马斌、七年级12班的高一帆和九年级11班的王武斌挺身而出,停住公交车挽救了十八人的生命。
四个孩子的义举,在教育学上颇具启发与借鉴意义。四名中学生都是未成年人,仍在接受义务教育,年龄当在十三岁到十五岁不等。从报道来看,除了他们四人之外还有临夏市第三实验小学的一群学生,十八个人里除了“三个阿姨与一个叔叔”之外都是中小学生,这更让四人此次的义举加倍地突出。从乘客的年龄结构来看,当时的处境可谓凶险。
四名中学生的义举展现出超乎年龄的成熟与勇气,拯救了全车包括他们自己在内的十八人的生命,这里面有比他们更小的小学生,也有一些成年人。马东拉、马斌、高一帆与王武斌的勇略再次雄辩地证明,“少年英雄”与“有志不在年高”并非书本上的虚饰之语,而是在现实中真实存在的。公交公司上门送锦旗,全校召开表彰大会,见义勇为协会颁发了总计1000元奖金,是他们四人应得的褒扬。
义举曝光之后,让四人所在学校的老师都惊诧不已。该校政教处主任直言,在接到“你校学生做了好事”的电话之后,还以为这件“好事”是语带讽刺意味的“违纪”,之后才得知这是真的见义勇为的好事。而事实上,“不要小看孩子”早已成为教育学领域的一大共识。不少未成年人虽然“血气未定”,但早已拥有不亚于成年人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次公交车救人的壮举里,诸多细节显示了这一点。
在司机突发晕厥、左脚仍然踩在油门之际,马东拉先是上去拍打司机。眼见没有反应之后。他凭借玩过的“驾驶模拟器”游戏找到了油门与刹车,在马斌与高一帆的协助之下按住了刹车。随后四人又打开车门、完全控制了驾驶室,将这场突发的灾难化解于无形。事后,几名中学生还在乘客的协助下拉起手刹、给司机做了心肺复苏,这一连串的操作也印证了报道中提到的“马东拉胆子最大”。
在现实中,“胆子大”“玩乐”本来就是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在这起事件中,如果马东拉不是玩过“驾驶模拟器”这款游戏的话,如果四名中学生平时不是“胆子大”的话,如果他们习惯了“等通知”与“等人发话”的话,恐怕结局都会不堪设想。这也给家长与老师提了个醒:不要总想着将孩子置于“无菌环境”之中,也不应过度保护未成年人,而是应当鼓励他们尽早学会自我管理与自我保护的能力。
未成年人总有一天会长大,也不可能一直处在家长与学校的保护之中,“教育自己,武装自己,保护自己”(educate yourself, arm yourself, defend yourself)是值得借鉴的教育学思想。在这起事件中,四名中学生显然不是依靠学校书本知识完成了这项义举,而是凭借日常生活里的经验积累、素质拓展。这就是为什么四个孩子都没有达到申领驾驶证的法定年龄要求,却仍能准确操纵公交车停下的原因。
其次,在面临“司机突然晕厥、车子失控”的时候,如何主动承担责任、以决心与勇气来自救,本身就是未成年人乃至成年人应当学会的重要一课。所谓“幸福的秘密在自由,自由的秘密在勇气”。人类为万物之灵长,有能力也有必要在面临凶险自然环境或是突发意外风险的时候,随时切换回自救、自治与自卫模式,接管自身的生命财产责任。
在这起事件中,如果在司机已经晕厥并且失去对公交车控制的情况下,仍然囿于“不得打扰司机开车”“未满十八岁不得开车”“未成年人不得申领驾驶证”这些日常规定的话,那么一车人恐怕都会为在这个时间节点已经完全失效的契约陪葬。以自然法的术语论,司机的晕厥,标志着车厢里的乘客有权接管公交车的控制权并放手自救,建立起全新的自治秩序,为全体乘客输出新的公共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