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
“我的孩子天天玩手机不看书”拿什么拯救你,这不爱读书的孩子?手机看书「“我的孩子天天玩手机不看书”拿什么拯救你,这不爱读书的孩子?」
2025-01-12IP属地 湖北9

前两天跟大学同学吃饭,有人感慨我们这群工科狗一不小心抢了文科生的饭碗。

小A进入某大型新闻杂志成为资深编辑,佳宁成了某电视台的著名调查记者。

小A和佳宁在大学的时候就是校记者团团长、副团,在毕业后折腾了几年自己的本专业,发现自己更喜欢的还是文字,索性转行。

这一做就做成了行业顶尖。


每每提及此事,他们都说自己目前的状态得益于自己的父母。

从小培养起的阅读和写作习惯,让看书写文变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1

即使是这几年自媒体风头十足,似乎人人都可以拿起“文字”这个饭碗。

可是就像所有行业一样,这个新兴的职业也依然遵循“二八定律”,能够拿稳这个饭碗并且吃好饭的,依然是少数人。

北森职业规划专家李达曾说:

虽然大部分人在职场中处于“求名求利求生涯”的状态,但依然有少数人因为找到了自己的热爱所在而获得了“职业蜜罐”。
——这类人,与其说是老天爷赏饭吃,不如说是几十年如一日的积累结果。

就像上面提到的这两个人,大家只看到了他们转行三年就升至高位,拿着不菲的薪水,做着自己喜欢又能获得成就感的工作,因此感叹他们运气好、天赋高。

殊不知,在过往的二十几年内,他们一直保持着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在转行后才能迅速做到手到擒来。


每一个做家长的,都渴望孩子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

虽不求孩子有一天靠着它吃饭生活,但至少能够扩宽孩子的眼界,完善孩子的三观,修炼孩子的品行。

但似乎我们家长越是急切,孩子的阅读习惯越难养成。

其实所谓终身阅读的习惯,不在于非得一天不落地坚持,阅读本来就是一项兴趣驱使下主动选择的活动而已。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果没有书,那他的世界将是苍白的,就不会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

阅读要从小开始培养,因为它是一种习惯、一个兴趣。


致力于脑科学的研究、以及相关知识在教育的应用和推广的认知神经科学洪兰教授认为“说话是本能,阅读是习惯”

因为人类的大脑虽拥有“语言中心”,却没有“阅读中心”,所以一个孩子若身处正常环境中,即使没有人教他说话,他仍会说话;倘若没有人教他阅读,他就会成为文盲。

这时候,父母的教育和陪伴就显得格外重要。

2

这里不得不提到杨绛先生一家。

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都是爱书如命的人。

在他们家里,客厅与书房合二为一,房间的主要空间都被书桌和书柜占据着。两张老式的单人沙发挤在一隅,权且待客。

俭朴的房间里,最醒目的是放满书籍的大小书柜:

中文与外文,古典与现代杂陈,显示着两位主人中西文化贯通。《围城》的英、俄、德、日文译本也夹杂在其中。


钱钟书先生在19岁那年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当时就发下宏愿要“横扫清华图书馆”

清华图书馆的藏书之多可想而知,钱钟书先生无疑也成为了在校借书最多的一位。

在牛津求学期间,钱杨二人晚上回到寓所,就拉上窗帘,相対读书。

当时,夫妇二人居住在瑙伦园(Norham Gardens)16号。但饱蠹楼(牛津大学总图书馆)是他们在牛津的第二个家,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这个图书馆里消磨。

有杨先生在旁,在饱蠹楼苦读的钱先生坐拥书城,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福气。

杨先生也在这段时间读了很多英国文学作品,从古典文学到十九世纪的作家都读了个遍。


读书对钱杨二人而言是莫大的享受,是生活必需品,贯穿其一生,在特殊时期,无书可读时,就读字典,一页一页读。

钱杨夫妇痴爱读书,女儿钱瑗耳濡目染从小就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

钱瑗看到爸爸妈妈看书,就来抢他们的书。父母为她买一只高凳,买一本大书———丁尼生的全集,字小书大,没人要,很便宜。

她坐在高凳里,前面摊一本大书,手里拿一支铅笔,学父母的样子,一面看书一面在书上乱画。

钱杨夫妇对女儿钱瑗,也从不训示。

钱瑗见爸爸妈妈嗜读,也照模照样拿本书来读,居然渐渐入道。


她学外文,有个很难的单词,翻了三部词典也未查着,跑来问爸爸,爸爸不告诉,让她自己继续查,查到第五部辞典果然找着。

文学大师博尔赫斯说:我一直想象,天堂应该是某种图书馆。

钱杨夫妇的家就是天堂般的图书馆。一家三口都是这个图书馆里的天使,每天过着被书香环绕的幸福生活。

一个从小和父母一起读书的孩子,长大后必定不同寻常。

钱瑗从小孝顺懂事,聪慧过人,有过目不忘的本事,情商和智商都很高,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钱瑗生前是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她治学严谨,开创了英语“文体学”;她关怀学生,为人刚正。


逝世后得到许多学生、同事、同学、好友的缅怀。

他们说:“我们不会忘记钱瑗。”

这话并非虚言,钱瑗离世8年,钱瑗的两位香港学生回北师大,一位捐款一百万港币,设立了“钱瑗教育基金”,另一位在《香港文学》上刊出了《纪念钱瑗专辑》,钱瑗的同事、好友和学生闻讯后,纷纷写文章以纪念钱瑗。

由此可见钱瑗取得的成就。

可惜钱瑗不幸英年早逝,如果她的生命能延续,一定会做出更加卓著的贡献。

3

经常有家长问:

我的孩子不喜欢读书,一天到晚拿着手机玩游戏,怎么办?

这时候我们就要反思自己:

您在家看书吗?

如果您自己在家几乎不看书,整天扒手机,能指望孩子乖乖看书吗?

您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凭什么要求孩子做到?


都说好父母胜过好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有无可替代的影响。

孩子的身上处处可以看出父母的影子和家庭教育的状况。

一个不尊重老师的孩子,往往生活在一个不懂感恩的家庭,有一对不尊重师长的父母;

一个沉溺手机的孩子,父母往往纵容宠溺子女,甚至自己天天拿着手机刷屏;

一个喜欢打架斗殴的孩子,一定有一个擅长用暴力解决问题的父亲或母亲;

一个出口成脏的孩子,一定生活在一个擅长吵架骂街的家庭;

一个常常迟到的学生,往往有一个缺乏时间观念的拖延症家长;

一个不爱读书学习的孩子,一定有一个长年累月不读书的家庭……


可能很多父母认为,只要孩子读书,自己读不读书不要紧。

但孩子很少会主动爱上读书,需要父母引领他们进入书中的精彩世界。

父母爱上读书,“读书”才能成为了一个家庭的“DNA”,岁月也会赠予孩子优雅的气质。

没有不爱看书的孩子,只有不爱读书的家长。

读书就像一颗种子,你一旦在孩子的心中种下,用丰饶的知识浇灌孩子的心灵,孩子就可以结出灿烂的果实。


所以,如果您想自己的孩子从小爱读书,有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请从自己做起,自己先热爱读书。

4

这世上有两件极重要的事,却不需要考试:

一个是恋爱,一个是当父母。

可是我们人生的大多数时间都在和家人、恋人相伴——如何与人生最亲近的人相处,其实是每个人必修的课程。


陪伴孩子一起读书,其实是一件严肃的事。

日本绘本之父松居直一直倡导着“亲子共读”,旨在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以及良好的亲子陪伴关系

我们不要把亲子共读当成牺牲我们的时间来陪伴和教育孩子,而是与孩子一起享受两个生命之间互相亲近、互相影响的快乐时光。


和孩子一起读书,需要我们做父母的拿出上学时候的认真态度。

父母要提前预习,熟悉内容;为人父母,一定有想要传达的信息,一定要思考如何表达、朗读,才能让孩子更加容易融入故事情节。

在我们小时候读书时,老师反复强调课前学习,而作为老师课前备课更是必须的。

尽管为人父母和孩子进行亲子阅读,无需像老师授课那般,但也得有自己的专业度,不同的父母必然能读出不同的维度。


亲子阅读,重要的不只是故事本身,更是陪伴。

孩子的教育主要来自于父母的引导和外界环境辐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接触人,也是TA身边社会的最重要的反馈。

孩子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父母及身边环境的影响。

那么究竟该怎样引导孩子阅读呢?

1、为孩子布置一个温馨、自在的阅读环境
2、为家人留一笔买书基金
3、陪伴孩子,从阅读做起
4、营造和孩子聊书的氛围
5、阅读便利贴,激活书写的契机
6、让孩子动手整理自己的书单
7、交换书籍,建立亲子共读的默契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耳熟能详的话,激励着多少父母,为孩子倾注一生。

但事实上,爱读书的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迪金森说: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行跳跃着的字那样,把人带往远方。
这渠道最穷的人也能走,不必为通行税伤神,这是何等节俭的车,承载着人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