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春节前夕爆火,DeepSeek已牵动国内几乎所有云服务商与芯片企业接入,DeepSeek为可控国产算力撬动的历史机遇,正在变得更加清晰,一场自主可控AI生态的建设驶上加速道。
当前,大部分国产模型是通过国际主流芯片(如英伟达)训练得到,尚未与国内的AI系统、芯片形成闭环生态。无问芯穹联合创始人、CEO夏立雪表示, DeepSeek的突破激发了越来越多的下游应用创造力,未来行业日均token消耗量将达到百万亿级别,不仅将激发国产芯片的市场需求,也为打造全国产AI产业闭环,实现更可控的自主算力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只有让国产芯片越来越好用,才能让闲置的算力资源真正被用起来。只有将芯片、模型、应用之间的闭环打通,才能激活AI全国产化。
“AI要触达实体经济,国产芯片要有人用起来,得先有落地场景,才会让产业链的飞轮转起来。”曾书霖在接受《IT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产业布局做得好,比如算力在临港汇聚,AI大模型企业在徐汇集聚等。
近日,无问芯穹宣布获得七家国产芯片支持,DeepSeek-R1、V3在壁仞、海光、摩尔线程、沐曦、昇腾、燧原、天数智芯等七个硬件平台的多芯片适配优化,开发者已可通过Infini-AI异构云平台一键获取DeepSeek系列模型与多元异构国产算力服务。
无问芯穹在软硬件协同方面的尝试只是上海的一个切面。
上海的产业链优势也在集聚,在智能芯片领域,上海拥有全国数量最多、技术水平最高的智能芯片创新企业;在算法层面,基本形成了AI算法的全栈技术产业链;在终端领域,通过集聚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等代表性产业,形成智能终端产业集群。
一条从软件到硬件、从底层到应用、从消费端到产业端的AI产业链越来越显露出生机与韧性。
上海半导体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在全国半导体行业中占据重要地位。根据相关数据统计,上海芯片半导体企业有1000家以上,约占全国芯片半导体企业的40%,2023年上海集成电路产业销售规模占全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规模的比例约为22%。
同时,上海汇聚了全国三分之一的AI人才,成为大批顶级专家和青年英才归国创新创业的首选城市。从2015年的“科创22条”到2018年的“人工智能22条”,上海一直在放宽落户政策、提高创业保障,善用政策“谋人”。
“上海将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制药作为三大先导产业,是为了将算法、芯片、算力等握在自己手里,放眼5至10年做前沿技术攻关。”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总工程师王资凯曾在接受《IT时报》记者采访时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