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虚拟空间中存续剧场艺术的温度

   日期:2025-03-24    作者:lanweitrade 移动:http://alvinling88.article.eyameya.com/mobile/quote/2990.html

自文化和旅游部“线上线下融合,演出演播并举”的双演融合工作部署以来,新场景、新模式陆续出现,观众覆盖面随之扩大。如国家话剧院打造的数字演艺“第二现场”,实现了千里共赏一台戏。

当下,由艺术与数字技术共同书写的变革,正在重新定义戏剧的时空边界与美学形态。在数字技术赋能下,戏剧正从传统的镜框式舞台转向全域覆盖的体验场域。部分剧院打造的多现场联动模式,不仅实现了物理空间的同步共鸣,更构建起“云”端观众与现场演员的实时互动通道。

随着“艺术+科技”融合的深入,一些问题也逐步显现。其一,兼具戏剧审美与数字思维的人才比较匮乏,一些院团处于技术外包阶段,编导团队对技术应用的理解多限于“投影机+LED屏”的浅层嫁接。其二,产业链条松散,内容开发、技术研发、硬件生产尚未形成协同机制,集群效应尚未形成。其三,市场主体活力不足,相比影视产业建立起的电影重工业体系,不少戏剧演出单位仍在使用落后的动作捕捉设备。

如何破局?政府层面可以根据条件设立数字戏剧专项基金,建设数字演艺实验室,重点攻关实时渲染、空间计算等关键技术。院团可以联合科技企业共建“戏剧元宇宙创新中心”,为院团创作提供技术支撑,打造更具沉浸感的体验。一些平台企业可以为中小剧团提供更低成本的技术解决方案,形成“政府主导、院团示范、多方协同”的创新机制。

值得一提的是,舞台艺术的数字化转型并非单向的技术移植,更包含对网络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2025年,某网络视频平台推出的跨年晚会以“二次元+传统文化”的形式“破圈”,催生出舞台艺术的“Z世代表达语法”,让传统舞台艺术以新潮的方式走进年轻人。

此外,网络文学提供的庞大IP资源库、短视频塑造的碎片化审美、直播生态培育的即时互动逻辑也在影响戏剧创作的走向。例如有的创作团队引入观众投票决定剧情走向的机制,将网络小说常见的多结局设定转化为剧场里的集体决策实验,这种设定很有意思,增加了观众的参与感和成就感。

总的来说,数字化时代,中国戏剧的发展绝非简单的“舞台+屏幕”的嫁接,而是要在数字技术重构的艺术生态中,守护戏剧本体的精神内核。如何在算法中保留即兴表演的鲜活、在虚拟空间中存续剧场艺术的温度,是我们需要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2025年3月21日《中国文化报》

第3版刊发特别报道

《在虚拟空间中存续剧场艺术的温度》

↓ ↓ ↓ ↓ ↓ ↓ ↓ ↓ ↓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收藏 0评论 0
0相关评论
相关最新动态
推荐最新动态
点击排行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